你有没有仔细看过自己的键盘?是不是也曾好奇:为什么键盘上的字母顺序如此混乱,而不是像字母表那样整齐排列?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今天使用的键盘布局被称为QWERTY布局,这个名字来源于键盘第一排的前六个字母。这种设计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打字更快,相反,它的诞生是为了让打字“慢下来”。
这一切要从19世纪的机械打字机说起。当时,一位名叫克里斯托弗·肖尔斯的发明家设计出了最早的商用打字机。早期的打字机是纯机械结构,每个按键都连接着一根金属字杆。当按下按键时,字杆会弹起,敲击色带,在纸上留下印记。
但这种设计有个致命缺陷:如果打字速度太快,相邻两个按键的字杆几乎会同时弹起,它们很容易卡在一起,导致打字工作中断,用户必须手动分开它们才能继续使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肖尔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故意将经常连续出现的字母组合(比如“TH”“HE”“IN”“ER”)安排在键盘上相距较远的位置。这样一来,打字员的手指就需要移动更长的距离,打字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卡键的几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有趣的是,传说QWERTY布局还将英文单词“TYPEWRITER”(打字机)的所有字母都安排在了键盘第一行。这样,销售人员在向客户演示时,可以流畅地打出这个词,给人一种机器非常可靠的印象。
随着技术发展,机械打字机早已被电子键盘取代。现代键盘根本不存在卡键的问题,那我们为什么还在使用这个看似“低效”的设计呢?
原因主要有两点:习惯和成本。QWERTY布局早在电脑诞生前就已经成为标准,无数人从小学习这种打字方式,学校也这样教学,整个社会形成了强大的使用习惯。如果现在更换布局,几乎意味着让所有人重新学习打字,这无疑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实际上,早就有人设计出更科学的键盘布局,比如DVORAK和Colemak。这些布局将最常用的字母放在最灵活的手指下,能有效提高打字速度、减少疲劳。但受限于用户习惯和转换成本,它们始终未能撼动QWERTY的统治地位。
所以,每次当你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时,其实是在使用一个来自19世纪的巧妙发明。这个为了降低效率而生的设计,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数字时代的人机交互标准,这或许就是科技发展中最有趣的悖论之一。
本文来源:备课汉姆来了
老规矩
觉得长知识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