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点灯的由来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元宵节点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另有一说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还有在潮汕等岭南地区,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点灯,而如果去年元宵以后家中生有男孩,则要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挂上灯笼,以昭告乡里加重添了丁,接受来自乡亲的祝贺。广州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有替“床头婆”开灯之俗,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长大。而正月十三要在厨房“点灶灯”,直点到元宵夜。
因为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家庭的男性劳动力对于家族兴旺非常重要,男孩子的出生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一件喜事。古时,生男孩有着添丁一说,而“丁”与“灯” 在许多方言中谐音。因此,元宵夜点灯、吊灯的习俗也有“添丁”的美好祝愿。
元宵节的花灯有哪些
元宵节的花灯主要有吊灯、座灯、壁灯、提灯这几类,都是用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材料制作而成的民间工艺品。
花灯种类又主要分为龙灯、宫灯、纱灯、花蓝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其形状主要有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总之,元宵节的花灯种类十分繁多。
除此之外,元宵节所观赏的花灯一定会有这年的生肖属相形状的花灯,如2020年是鼠年,这一年元宵节上的花灯一定会有老鼠形状的。
而且元宵节上还有一类独特的观赏花灯,那就是——走马灯。走马灯又叫跑马灯、串马灯,是用毛竹编织成马头,马尾,系在身上糊上颜色鲜艳的纸制作而成。
走马灯不只会在元宵节出现,在除夕、中秋等节日上都有出现。走马灯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当灯转动起来的时候就会形成一幅动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