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宗史──從印度禪到中華禪15

中國禪宗史──從印度禪到中華禪15

唐代禪宗各派的先後興起,不免有對立抗衡的情勢。其中,牛頭宗起來與東

山宗對立,有區域的歷史傳統,不失為道義的對立。同屬於東山門下,又有南宗與北宗,荷澤宗

與洪州宗的對立,如『禪源諸詮集都序』所說:「南能北秀,水火之嫌;荷澤洪州,參商之隙」

(大正四八‧四0一中)。南北的對立,還是為了法門的頓漸不同,而荷澤與洪洲的「參商」,就不免

俗化了!洪州宗與荷澤宗,在「慢教」與「尊教」,「觸類是道」與「寂知指體」,當然也有法

門上的差別,然表現為爭執的重心,卻是法統問題。神會到中原來,在北宗獨盛的情況下,開拓

南宗的化區。神會去世時(七六二),道一、石頭的禪風,已在南方非常興盛了。神會門下推神

會為七祖,為了維護神會法系的正統性,約在七八0──八00年間,「竟成壇經傳宗」。在師

資傳授時,付一卷『壇經』,以證明為南宗弟子。『壇經』說:「無壇經稟承,即非南宗弟子也

。未得稟承者,雖說頓教法,未知根本,終不免諍」。這就是「壇經傳宗」,荷澤門下維護法系

的手法。然唐順宗(八0五)就與道一弟子如滿問答。接著,道一的弟子懷暉(八0八──八一

五),惟寬(八0九──八一七),大義,都在憲宗元和年間,奉詔到京裏來。這對中原的荷澤

[P417]

門下,所受的威脅多大!與洪州的「參商之隙」,就這樣的嚴重起來。韋處厚所作『興福寺大義

禪師碑銘』,就評擊神會門下為:「習徒迷真,橘枳變體,竟成壇經傳宗,優劣詳矣」(全唐文卷

七一五)。然洪州門下在東南的(可能是楊州,今江蘇江都縣),在八0一頃,傳出了題為「金陵

沙門惠炬撰」的『雙峰山曹侯溪寶林傳』十卷。這部書,將傳說中的祖統,改定為二十八祖,並

以「傳法偈」為證明。這一法統是:六祖慧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這是以洪州系為曹溪

正統的。荷澤神會,當然被看作旁支了。『寶林傳』的內容,論史實,並不比「壇經傳宗」為可

信賴些,但對於洪州宗的正統性,提貢了最有力的支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