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决策公开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
  • 点击量:
  • 字号
  • [
  • ]
  • 分享到:
信息来源: 山东省农业信息中心 时间: 2016-12-19

  为切实发挥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全省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自201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以下简称“创新团队”)。经过5年发展,全省已建设完成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杂粮、蔬菜、水果、食用菌、薯类、茶叶、蚕桑、中草药、生猪、牛、羊、家禽、毛皮动物、刺参、鱼类、虾蟹类、贝类等22个创新团队,涵盖农产品种类63个,对全省农产品的覆盖率为76%。各创新团队不断强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大力推动成果转化,加大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形成了一大批立足生产、扎根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技服务,提供了大量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信息,培养了一支高端人才队伍,为保障粮食安全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各创新团队审定新品种76个,创新种质4000余份;研发新技术113项,研发新型肥料新药剂107个,研制新机械24台,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省级科技奖励18项,专利339项;开展技术培训1000余次,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总的概括,我省创新团队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一是注重产业需求,强化科技创新和联合攻关,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实际难题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各创新团队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本产业的发展现状,把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研发重点和攻关方向,支持科研人员到生产一线发现和提炼科研课题,细致梳理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技术需求,力求科研来源于生产,强化不同专业之间多学科、多领域的密切配合与衔接,建立了科研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解决实际难题的新模式,有效解决了科技与产业相脱节、长期“两张皮”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已组建的22个创新团队5年间梳理解决产业急需的技术瓶颈问题近百项,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实际问题。小麦创新团队品种培育取得重要突破,育成的“烟农999”,2014年高产攻关实打测产验收亩产达到817公斤,刷新了山东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创下了农业部专家实打验收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蔬菜创新团队针对近几年劳动力成本攀升、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大力开展绿色农药筛选及应用技术研究,在茄果类、蔬菜方面取得重要研发进展,应用新型脉冲动力弥雾机,实现了节省农药10%,提高工作效率的显著效果,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棉花创新团队研发出3种专用缓控释肥,每亩减少用工2-3个,减少氮肥用量20%-30%,肥料养分整体利用率提高30%;自主研制完成的我国首台高地隙自走式多功能棉田管理机,填补了国内同类机型空白,为机采棉的大面积推广,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注重成果转化,加大技术指导和试验示范,为生产一线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集中展示研发成果、示范带动技术推广和辐射带动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作用,加大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服务和联合协作,有力推动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目前,17个地市共建有118个综合试验站,服务范围涵盖各产业优势区域。据统计,创新团队建立试验示范展示基地30余个,建立重点联系县(市、区)60余县次,专家赴生产一线指导1000余人次。19个创新团队形成了《2014年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意见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技术支撑。玉米创新团队通过综合试验站,在全省部署观测和实地考察,及时发现2011年玉米粗缩病发生严重的问题,迅速组织团队成员发布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和防治的情报,提出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指导建议,并配合各地农技推广部门进行现场技术指导300余人次,挽回经济损失约1.1亿元。水果创新团队立足“果园郁闭”问题突出,严重制约水果产业健康发展的实际情况,研发推广了一系列配套技术,大力推进现代果园栽培模式升级,建立现代果园示范基地2万余亩,辐射带动近20万亩老果园更新改造,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 

  三是注重建言献策,加强重要农业基础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为政府决策和推动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和依据。创新团队把服务政府决策,提供公益性信息咨询服务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在当好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参谋助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向省委、省政府及有关行业管理部门提出技术建议120余条,已建成产业发展大型数据库9个,为有关部门掌握行业发展状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19个创新团队形成了《2014年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小麦创新团队分赴120多个县(市、区),系统采集了建国以来山东省粮食作物和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等近2万个数据,构建完成了全省小麦产业经济研究数据库。羊创新团队初步建立了27个生产情况基础资料数据库,并向有关部门提供查询服务。生猪创新团队对全省近百家养猪场户和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全面掌握了生猪生产状况,通过连年密切跟踪猪肉市场价格,实时提出市场行情分析,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注重人才培养,积极搭建高效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组建创新团队以来,面向全省层层选拔、优中选优,集中了一大批产业研发精英,以首席专家为重点,注重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产业科技领军人才的核心和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为打造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夯实了人才资源基础。同时,注重专业结构和梯队建设,吸纳一大批有前瞻性、基础性创新潜质的专家人才,充分发挥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培育形成了能够引领和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人才团队,切实优化了创新团队的专业机构,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创新团队共设置首席专家22名,岗位专家179名,综合试验站站长118名,涉及100多个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带动20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广泛参与。创新团队中80%以上成员具有正高级职称,有的还是中青年突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等,部分专家还进入了“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重点人才培养计划,依靠科技进步支撑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和整体框架已基本构建完成,有力推动了科技与产业、人才与生产的紧密融合。 

  五是注重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新途径、新方法。科技人才的培养导向和评价机制,直接决定着科技资源配置和人才发展的方向和质量。通过组成团队和持续建设,探索建立了一套有效机制,有力推动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在人才培养上,促进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大联合、大协作,较好解决了独立分散、势单力薄的问题;在科研选题上,直接面向生产一线,围绕产业技术难题由创新团队自主选题,较好解决科研脱离生产、就科研搞科研的问题;在评价机制上,淡化论文成果导向,把解决产业实际技术难题、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作为评价标准,强化技术用户评价,较好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转化的问题;在经费支持上,按照责任和任务量一次核定,采取连续三年稳定支持的办法,稳住了科技人员的“心”,较好解决了科技人员跑经费、争经费、不能安心专心的问题。 

  二、创新团队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农民增产增收,以构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为核心,建立健全服务我省大宗主导农产品、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创新团队,切实强化创新驱动在产业升级中的引擎作用,大力提高农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农业各个领域的转化与应用。以敲开核桃的方式,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幅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水平,推动农业品牌建设,为实现山东农业继续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强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产业需求,突出创新驱动。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转型升级内在要求,加强对生产技术需求、产品市场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强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大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高效稳定的技术支撑。 

  2.坚持承上启下,突出山东特色。紧扣我省生态条件、区域优势、资源特色和产业格局,把我省大宗主导农产品、优势特色农产品作为建设重点,加强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协作,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地方创新团队。 

  3.坚持示范带动,突出成果转化。建设一批区域性试验示范基地,大力开展成果展示和示范带动,加大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衔接与配合,努力探索农业科研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新机制。 

  4.坚持人才优先,突出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人才的培养步伐,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农科教、产学研”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主要目标 

  我省创新团队建设的周期为5年。2016年,在对现有22个创新团队建设进行调整完善的基础上,新建牧草、蜂业、烟草、藻类等4个特色产业创新团队,使创新团队数量达到26个,涵盖农产品种类增加到79个,全省农产品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对主要农产品的全覆盖。本轮建设周期内(2016-2020年),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引领,重点开展农业节水、化肥减量、农药减控、资源循环利用、土壤修复治理、畜禽养殖提升、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储藏加工等关键领域的科技研发,探索粮经饲结构调整、农牧结合体系建设,力争培育一批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加快培育一批品种优、品质高的农产品品牌,研发一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新技术,在每个农产品都有生产技术标准或规程,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施途径 

  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发展实际,聚焦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大宗主导农产品,以及具有区域特色、产值较大、与农民增收紧密相关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研发、集成配套和转化推广,全面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一)重点建设领域 

  1.大宗主导农产品 

  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果品、食用菌、生猪、牛、羊、家禽、鱼类、虾蟹类、贝类等14个大宗主导农产品。 

  2.优势特色农产品 

  杂粮(大豆、食用豆、谷子、高粱)、薯类、水稻、蚕桑、茶叶、中草药、特种经济动物、刺参,以及牧草、蜂业、烟草、藻类等12个优势特色农产品。 

  (二)主要任务 

  我省创新团队主要承担六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承担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衔接与配合,有效承接其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国家体系对山东农业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二是承担协同创新和重点攻关,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增强新技术对我省产业的引领支撑。 

  三是承担事关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应急性相关技术工作,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提供公益性咨询和信息服务。  

  四是建立区域性综合试验站,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示范、熟化集成和转化推广,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产业、带动生产的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五是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强化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衔接与配合,建设创新团队技术指导服务核心县,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智力支撑。 

  六是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活跃学术交流,通过项目带动科技资源的纵向沟通和横向协作,促进产业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三)组建方式 

  省创新团队建设的人员由省内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机构,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的专家组成,采取“网格”式管理运行方式。纵向上,针对每一个农产品,组建一个产业创新团队,并设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每个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1名;大宗主导农产品创新团队设岗位专家8-17名,优势特色农产品创新团队设岗位专家6-12名。同一岗位超过3人的设功能研究室主任1名,由其中一位岗位专家兼任;每个创新团队下设5个左右的综合试验站。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依据岗位需求,还应组建3-5人的服务于本岗位的课题组,且具有稳定的科研方向,形成梯队建设。横向上,组建共性问题技术研发小组,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共性问题。 

  1.首席专家的遴选 

  首席专家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行业主管部门审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中择优产生。原则上由从事本行业研究五年以上,创新能力突出、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首席专家依托单位应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条件,有较高的科研管理水平。首席专家人选,经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评审确定。 

  2.岗位专家及功能实验室主任的遴选 

  岗位专家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行业主管部门审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从省、市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等相关单位择优产生。原则上由从事本行业研究至少五年、创新能力突出、生产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岗位及功能实验室设置由首席专家依据本产业技术研发需求提出建议意见,经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评审确定。 

  3.综合试验站站长的遴选 

  综合试验站站长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行业主管部门审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从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择优产生。综合试验站的建设地点、数量,由首席专家依据试验示范任务需求、生态特性、产品特色、优势区域代表性等因素,统筹考虑区域布局,提出意见建议,经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组织专家研究确定。 

  (四)运行机制 

  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会同各行业管理部门、单位共同组建、管理和实施。 

  1.组织管理 

  省农业厅是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组织管理机构,设立创新团队管理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科技处),负责制定创新团队建设的相关政策,组织审核各创新团队提出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开展创新团队的监督检查及绩效考核,管理平台建设、宣传和日常管理等工作。省财政厅根据省农业厅提出的团队支持意见,按相关规定下达资金。各行业管理部门对本行业领域创新团队建设提出建议、对创新团队组成人员遴选进行审核、参与创新团队的规划设计和监督考评等工作。 

  2.专家咨询 

  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由行业管理部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关行业领域,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的专家等组成,主要为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确定提供论证决策服务。咨询机构内可以按产业设立专家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和产业特点,可聘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兼任本体系创新团队顾问,加强对创新团队的业务咨询和技术指导。 

  3.任务执行 

  各创新团队是具体的任务执行机构。创新团队建设采取“网格化”运行模式。纵向上,由首席专家负责本团队规划计划编制、分解落实工作任务、统筹协调本团队成员完成各项任务指标。横向上,相近专业设置共性问题技术研发小组,涵盖栽培和土壤肥料、病虫害防治与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农产品储藏加工、营养与饲料、动物疫病与控制、动物生产与环境控制、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推广、产业经济等领域,每个小组设1名负责人。 

  4.监督评估 

  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对创新团队及其相关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等进行考评。考评分年度考评、中期考评和综合考评(验收)。考核结果作为调整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的重要依据(附件1)。 

  四、保障措施 

  创新团队建设是在现行体制下,充分利用存量资源和部分增量资源加快产学研结合、农科教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各依托单位的相互协作和共同支持,在资金、人员、设施条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1.专项经费保障  

  省财政设立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建设支出、人员基本经费、基本研发费、仪器设备购置费等。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分别按照45万元/年、25万元/年(其中产业经济岗位专家5万元)、15万元/年的标准给予补助。 

  2.人员和设施条件保障 

  创新团队成员所在单位是创新团队依托单位,负责其工资福利、党政关系、人事管理和后勤保障,保证创新团队成员的办公条件、实验条件、仪器设备使用和试验示范用地(设施),支持建立独立研发团队开展研发活动。首席专家所在单位是整个体系创新团队的依托单位,要给予组织、人力、经费等支持和保障。 

  3.管理制度保障 

  逐步建立完善与国家体系的衔接制度、技术需求与任务确立制度、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用制度促进团队建设的顺利实施,保障创新和服务的成效。 

  4.组织管理保障 

  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共同制定议事规则,充分调动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相关管理责任,不断完善管理和工作制度。建立定期例会和信息交流制度,及时向有关部门、单位通报创新团队工作进展情况,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完善网络信息平台,反映工作进展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附件:1.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2.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考评办法(试行) 

 

附件1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是由365bet在线注册、山东省财政厅共同组建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为规范项目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条 创新团队是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我省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以产业为主线、农产品为单元,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农业各领域和环节全产业链条,科技支撑基本框架和组织结构。 

  第二条 创新团队建设要以构建适宜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为核心,紧扣我省生态条件、区域优势、资源特色和产业格局,把大宗主导农产品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作为重点,全面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条 创新团队建设要坚持产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山东特色。要坚持承上启下,密切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衔接与配合。要坚持示范带动,探索和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体系。要坚持人才优先,突出机制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第四条 创新团队主要承担六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承担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衔接与配合,有效承接其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国家体系对山东农业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二是承担协同创新和重点攻关,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增强新技术对我省产业的引领支撑; 

  三是承担事关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应急性相关技术工作,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提供公益性咨询和信息服务;  

  四是建立区域性综合试验站,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示范、熟化集成和转化推广,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产业、带动生产的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五是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新型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强化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衔接与配合,建设创新团队指导服务核心县,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 

  六是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活跃学术交流,通过项目带动科技资源的纵向沟通和横向协作,促进产业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第五条 创新团队由省内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机构,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的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各自产业创新任务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工作。针对每一个农产品,设置一个创新团队,每个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1名;其中,大宗主导农产品创新团队设8-17个岗位,优势特色农产品创新团队设6-12个岗位;同一岗位超过3人可设功能研究室主任1名,由岗位专家兼任。每个创新团队下设5个左右的综合试验站。 

  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依据岗位需求,还应组建3-5人的服务于本岗位的课题组,且具有稳定的科研方向,形成梯队建设。该课题组人员实行备案制,由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负责人自行组建。 

  第六条 首席专家的遴选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中择优产生。原则上由从事本行业研究五年以上,创新能力突出、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首席专家依托单位应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条件、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团队,有较高的管理水平。首席专家人选,经省农业厅、财政厅组织专家评审确定。首席专家应符合以下条件: 

  1.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人正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承担的任务,其投入创新团队工作量应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 

  2.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与本产业相关研究5年以上,主持过与本产业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出色的科研业绩和开拓创新能力。拥有较高的学术威望,以及丰富的指导生产实践经验,能对本产业发展起到领军作用的在岗人员。 

  3.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共事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能充分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科技资源,为本产业发展服务。 

  4.能自觉遵守创新团队的相关规章制度,自觉服从创新团队组织管理机构的领导、协调。积极性高,能热心为本产业发展服务。 

  5.未担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岗位。 

  6.无不良科研行为。 

  7.首席专家在创新团队建设周期结束时,原则上应不超过60周岁;确实因工作实际需要,对在创新团队建设周期没有结束时,就已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如所在依托单位能够继续聘任其专业技术职称,年龄限制可放宽2-3年。 

  8.身体健康。 

  第七条 岗位专家及功能实验室主任的遴选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从省、市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等相关单位择优产生。原则上由从事本行业研究至少五年、创新能力突出、生产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岗位及功能实验室设置由首席专家依据本产业技术研发需求提出建议意见,经省农业厅、财政厅组织专家评审确定。岗位专家及功能实验室主任应符合以下条件:    

  1.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人正派,保证有充足时间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2.原则上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与本产业相关研究5年以上,主持或参与过与本产业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具有突出的科研业绩和开拓创新能力,拥有较高的学术威望,以及丰富的指导生产实践经验。能对本产业发展切实发挥岗位职能作用的在职人员。 

  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参与岗位专家竞聘的,还应满足已独立主持研究课题,并组建相应研发团队的优秀科技人员。 

  3.具有统筹组织全省本岗位研发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共事能力,能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科技资源为本产业发展服务。 

  4.能自觉遵守创新团队的相关规章制度,自觉服从创新团队组织管理机构的领导、协调。积极性高,能热心为本产业发展服务。 

  5.未担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岗位。 

  6.无不良科研行为。 

  7.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在参与竞聘时的年龄应不超过55周岁;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在参与竞聘时的年龄应不超过45周岁。 

  8.身体健康。 

  第八条 综合试验站站长的遴选按照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从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产业主产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择优产生。综合试验站的设地点、数量,由首席专家依据试验示范任务需求,生态特性、产品特色、优势区域代表性等因素,统筹考虑区域布局,提出意见建议,经省农业厅、财政厅组织专家研究确定。 

  第九条 创新团队建设由省农业厅、财政厅组织实施,并负责设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创新团队管理办公室)、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创新团队和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第十条 省农业厅设立创新团队管理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科技处),负责制定创新团队建设的相关政策,审核各创新团队提出的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组织创新团队的监督检查及绩效考核等工作。各行业管理部门对本行业领域创新团队建设提出建议、对创新团队组成人员遴选进行审核、参与创新团队的规划设计和监督考评等工作。 

  第十一条 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由行业管理部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相关行业领域,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的专家等组成,主要为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确定提供论证决策服务。咨询机构内可以按产业设立专家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和产业特点,可聘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兼任本体系创新团队顾问,加强对创新团队的业务咨询和技术指导。 

  第十二条  创新团队建设采取“网格化”运行模式。纵向上,由首席专家负责组织本团队的任务实施工作,统筹协调本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负责完成具体岗位任务。横向上,相近专业设置共性问题技术研发小组,就相同专业的技术问题开展协作攻关研究。 

  第十三条 建立创新团队监督评估机制。由省市和主产区相关人员、农技推广机构以及技术、财务和管理专家等组成考评组,或委托第三方资质单位,对创新团队及其相关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等进行综合监督和评价。 

  第十四条 考评分年度考评、中期考评和综合考评(验收)。 

  年度考评由首席专家负责,于每年度结束时,在团队内部进行。中期考评和综合考评(验收)由农业厅、财政厅负责组织,或委托第三方资质单位。 

  中期考评原则上在创新团队5年建设周期的第二年度末进行。综合考评(验收)在创新团队建设周期结束时进行。开展中期和综合考评(验收)的当年,不再进行年度考评。 

  考核结果作为调整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的重要依据。综合考评(验收)结果同时作为创新团队5年建设周期任务完成情况的验收结果。 

  第十五条 省财政设立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分别按照45万元/年、25万元/(其中产业经济岗位专家5万元)、15万元/年的标准给予补助。共性问题技术研发小组负责人不再单独给予补助。 

  第十六条 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应当纳入建设依托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委托有关资质机构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省财政厅、省农业厅根据各创新团队的绩效考评结果,相应调整专项资金预算。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取消相应的资金支持。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附件2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创新团队建设考评办法 

  (试行) 

  为促进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持续健康发展,规范创新团队运行机制,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条 考评对象为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 

  第二条 考评的主要依据 

  1.任务规划书、年度任务合同书、任务委托协议书; 

  2.个人年度述职报告; 

  3.工作日志; 

  4.其他。 

  第三条 考评分年度考评、中期考评和综合考评(验收)。考核结果作为调整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的重要依据。综合考评(验收)结果同时作为创新团队5年建设周期任务完成情况的验收结果。 

  第四条 年度考评由首席专家负责,于每年度结束时,在团队内部进行。 

  第五条 中期考评和综合考评(验收)由农业厅、财政厅负责组织,或委托给第三方资质单位。中期考评原则上在创新团队5年建设周期的第二年度末进行。综合考评(验收)在创新团队建设周期结束时进行。开展中期和综合考评(验收)的当年,不再进行年度考评。 

  第六条 首席专家考评内容: 

  1.任务规划书、任务合同书、任务委托协议书中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2.对本创新团队开展研发的全省统筹情况;  

  3.对本产业发展的政府决策咨询和服务情况; 

  4.对本创新团队的组织管理和人员的工作协调情况; 

  5.与国家体系的衔接情况; 

  6.经费使用情况。  

  第七条 岗位专家及功能实验室主任考评内容: 

  1.任务委托协议中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2.对本岗位职责的全省统筹情况; 

  3.参加创新团队工作及岗位团队建设情况; 

  4.创新团队管理平台应用情况,工作日志填报及其他信息上报情况; 

  5.与其他岗位专家的交流协作情况和与综合试验站的结合情况; 

  6.经费使用情况。 

  第八条 综合试验站站长考评内容: 

  1.任务委托协议中规定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2.对本区域本产业试验示范情况和产业发展技术支撑情况; 

  3.参加创新团队工作情况、与本体系创新团队专家对接情况、工作团队建设情况; 

  4.创新团队管理平台应用情况,工作日志填报情况; 

  5.经费使用情况。 

  第九条 年度考评采取个人述职,本团队成员相互无记名评价打分的方式。其中,首席专家对岗位专家(含功能实验室主任)、综合试验站站长的评价分值占被考评对象分值的40%。 

  第十条 中期考评和综合考评(验收)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负责组织,或以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第三方资质单位,对各创新团队进行绩效考评。考评程序一般分为团队自评和专家评价两个阶段。其中,团队自评参照第十条规定进行;专家评价由第三方资质单位聘请有关专家依据考评内容,进行评价打分。开展中期考和综合考评(验收)的同时,由第三方资质单位负责对各创新团队进行财务审计。 

  第十一条 年度考评、中期考评和综合考评(验收)结果由省创新团队管理办公室负责存档备案,通报各相关部门和单位。 

  第十二条 对于年度考评连续三年优秀的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由省创新团队管理办公室以适当方式予以奖励。 

  第十三条  对于年度考评连续在末位或综合考评(验收)结果在末位的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结合各年度考评和中期考评结果,施行末位淘汰。严重违反创新团队管理规定的,取消其聘任资格,停止经费拨款,收回结余经费。 

  第十四条 各创新团队依据本办法制定本团队考评实施细则,报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备案。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附件2-1 

  ______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评议表 

  (XXXX年度) 

序号 

评议内容 

满分 

得分 

1 

任务规划书、任务合同书、任务委托协议书中 

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45 

  

2 

本创新团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情况  

20 

  

3 

本创新团队开展研发的全省统筹情况 

(主要是统筹研发和科技资源情况) 

5 

  

4 

本创新团队的组织管理和工作协调情况 

5 

  

5 

创新团队管理平台使用、工作日志填报等情况 

5 

  

6 

与国家体系的衔接情况 

5 

  

7 

经费使用情况(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 

15 

  

总分 

100 

  

  注:凡是出现材料弄虚作假或经费违规使用的,考评一票否决,均按零分计 


  附件2-2 

  创新团队岗位专家评议表 

  (XXXX年度) 

岗位专家 

评议内容 

得分 

(满分100分) 

任务委托协议中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满分45分) 

本岗位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情况。 

(满分15 

参加创新团队工作及岗位团队建设情况。 

(满分10 

创新团队管理平台应用情况,工作日志填报情况。 

(满分10 

与其他岗位专家交流协作情况和与综合试验站结合情况。 

(满分5 

经费使用情况 (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 

(满分15分) 

  

  

  

  

  

  

  

  

  

  

  

  

  

  

  

  

  

  

  

  

  

  

  

  

  

  

  

  

  

  

  

  

  

  

  

  

  

  

  

  

  

  

  

  

  

  

  

  


  附件2-3 

          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评议表 

  (XXXX年度) 

试验站 

负责人 

评议内容 

得分 

(满分100分) 

任务委托协议中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满分50分) 

对本区域本产业试验示范情况和产业发展技术支撑情况。(满分20 

参加创新团队工作情况、与本体系创新团队专家对接情况、工作团队建设情况。 

(满分10 

创新团队管理平台应用情况,工作日志填报情况。 

(满分10 

经费使用情况(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 

(满分10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 

  (2016-2020) 

  为推进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深入开展,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现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加速呈现老龄化、妇幼化、兼业化的现象,“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日趋凸显。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了以解决地怎么种为导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指示要求。2013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关于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2014年、2015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和留下一批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劳动者在农村创业兴业,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是当前适应新常态、深化农村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只有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着力打造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才能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 

  多年来,我省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04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三大农民培训工程”,每年培训农民150万人次以上。2012年,农业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我省桓台县、招远市、郯城县被列为试点县,2013年又增加了济南长清区、泗水县、齐河县为省级试点县。2014年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全国范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行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强化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训,对符合条件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并配套创设相关政策予以扶持,当年我省共培育35970人。2015年全省共确定临沂1个整体推进市和82个示范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5050人。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当前在政策措施、体制机制、资源条件和自身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比如:农村教育培训资源分散、基础差、功能不强,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培训教材等条件建设滞后;农民培训的有效模式尚未真正形成,相对单一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难以满足培训对象多样化的实际需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及认定后管理与相关制度衔接不紧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不够、政策体系不健全;扶持农民适度规模经营和创业发展的政策不系统,特别是生产配套附属设施用地、金融信贷等扩大再生产的关键政策难以落实等等。以上主客观因素,制约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发展,急需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培育原则、培育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助推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以促进农业安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生态发展为核心,加快构建服务“三农”、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多方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工作,逐步建立常态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努力打造一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培育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积极推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各部门相互协作配合,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模式和工作机制,加快推动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全面铺开。 

  二是坚持尊重意愿、积极引导。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定培育的内容和方式。大力宣传发动,提高农民积极性,引导农民自愿参加各类教育培训。 

  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重点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等进行农业职业技能和生产经营管理知识方面的教育培训。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培育质量,巩固培育成果。 

  四是坚持分类培训、精准培育。按照不同产业和不同服务类别,分类确定培育对象、设置培训课程、制定培训标准,夯实培训基础,开展精细化培训,强化政策扶持,实现精准化培育。 

  (三)培育目标 

  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村干部等为主要对象,通过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2016年开始在全省整体推进,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万人(见附件1),初步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新理念、新技能、新觉悟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快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实施途径 

  (一)教育培训 

  1.优选对象 

  加强调研,统筹考虑种植业、农机、畜牧兽医、渔业等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状况和人才需求,摸清农业产业与农业从业人员情况;精心遴选,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自愿参加培训、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为主要培育对象;按照其生产、经营、服务领域及规模的不同,划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种类型。 

  2.培训分类 

  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对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按照培养目标,分类开展系统培训和精准培育。通过分类指导,形成良好的培育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生产技能培训。在当地农业生产现场,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种类型的职业农民按产业编班,主要采取“田间课堂”的方式,围绕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培训相关实际操作技能。 

  经营管理培训。将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集中起来,采取“互动式”和“情景模拟式”的教学方式,开展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知识的培训。 

  农业创业培训。分区域设置省级培训基地,以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复员军人、村组干部和有志于在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为主要对象,以农业创业和农村发展为主题,开展集中的系统培训。 

  农业专题培训。依托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省内农业院校、省级农技推广单位,对农村村两委成员、行业生产骨干、农村电商经营人员、省乡村之星等开展相关行业或领域专业知识的专题培训。组织农村带头人赴台湾开展高端培训,观摩台湾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组织、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 

  3.培训内容 

  突出需求导向,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主要开展专业技能、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公共知识、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培训。专业技能以粮食种植、果菜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种养加关键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新品种推广应用、病虫害防治等为重点,经营管理以农业生产及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金融、电子商务、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等相关知识为重点,安全生产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规程、土壤修复、安全用药、农机安全使用等为重点,公共知识以农业农村有关政策、市场理念、经营管理、创业发展、农村文化、美丽乡村等为重点,法制道德培训以农业法律法规、诚信体系建设、环保、生态发展意识等为重点。 

  4.培训形式 

  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培训方式相结合,采取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和农民学习特点的“分段式、参与式、菜单式”培育形式,运用“农民田间学校”和“模拟训练课堂”等模式,现场开展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培训。适应现代远程在线教育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信息技术咨询等,开通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广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普及性培训和继续教育。 

  5.培训师资与教材 

  省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讲师团(见附件2),各市县根据本地主导产业和教育培训资源情况建立本地讲师团或师资库,全省逐步建立结构优化、质量优良、健全完备的省、市、县三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举办专兼职教师培训班,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学习深造,鼓励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省里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系列教材,各地编写和制作科学、系统、规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文字和其他多媒体教材,建立丰富、完善的教材体系。 

  6.实训基地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高产创建示范方(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建设一批集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实践实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实训基地。2015年省首批认定挂牌200处“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见附件3),2016年开始逐步扩大范围,按照我省主要农业县(市、区)的优势主导产业布局建设实训基地,到“十三五”末建成覆盖全省、分产业、分区域、分类型的实训基地体系。同时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在产业发展、科研示范、项目安排、培训任务给予倾斜和大力支持服务,使实训基地成为农民实践实习和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平台和载体。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生产现场建设标准化“田间课堂”,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积极设立农民创业园、科技孵化基地,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发展。 

  7.考试考核 

  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等,探索简便易行、真实可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考试考核办法,综合运用学时数评定、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水平考察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员参训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考核,逐步建立适应农民教育培训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 

  (二)规范管理 

  1.规范认定主体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开展,具体工作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作为承办机构,具体负责受理审核、建档立册、证书发放、信息库管理及相关组织服务等认定事务,确保认定工作规范开展。 

  2.规范标准程序 

  省里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原则意见(见附件4),各地结合本地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定出台具体认定管理办法,科学确定不同产业和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明确认定条件、认定程序。各地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规模、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辐射带动能力等将新型职业农民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照程序规范认定,对符合条件的农民,经考核合格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名单,按程序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3.实施动态管理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和职业农民档案,对经过资格认定的职业农民建立从报名到资格认定全过程、永久性的完整档案资料,并对认定后的跟踪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严格新型职业农民等级考核评定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退出机制,对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定期复核,对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 

  (三)政策扶持 

  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现有惠农扶农政策优先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研究制定出台包括教育培训、土地流转、生产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职业农民直接用于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设施、附属设施、配套设施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统筹建设晾晒场、农机棚等生产性公用设施。支持和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及商标注册,打造特色品牌。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兴办领办的新型经营主体在人才引进、项目申报、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税费减免等按规定给予优惠。积极在现代农业园区设立创业园、科技孵化基地,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创业支持。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兴办领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金融产品,提高信贷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手续。充分发挥农业融资担保公司作用,为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提供融资担保。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拓创新以防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扩大农业再生产为主的农业保险业务,扩大保险覆盖范围。 

  及时记录职业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情况,对认定后职业农民开展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逐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长期跟踪服务的教育培训制度。鼓励引导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组建专家团队,对职业农民实行技术帮扶指导,建立专家、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扶”制度。将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与推广等项目实施范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工作落实。各级政府要把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作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考核指标进行考核,要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和工作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强力组织实施。农业部门要负责做好工作协调和组织推动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等其他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密切配合,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整体推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加大投入,扩大实施规模。合理确定各类补助标准,免费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和认定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生产经营给予奖励资金扶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设施和培训条件建设,全面提高培训功能和服务能力。 

  (三)强化体系建设 

  有效整合农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并完善以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主体,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机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其他培训资源为补充的上下贯通、相互衔接的“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搭建专业化、多元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 

  (四)完善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农民学员招生组织管理、实施过程管理、经费使用管理等。制定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开展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加大工作监管力度,严格质量考核过程管理,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 

  (五)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传媒,大力宣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深刻历史背景、重要地位作用,培育工作的推进情况和产生的巨大效果,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在引领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的典型事迹,营造全社会广泛关心和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附件: 

      1.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分解 

  2.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讲师团成员名单 

  3.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 

  4.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原则意见 

  附件1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分解 

                                                 单位:万人 

年度 

培育人数 

生产经营型 

专业技能型与专业服务型 

合计 

50 

25 

25 

2016 

5 

2.5 

2.5 

2017 

8 

4 

4 

2018 

10 

5 

5 

2019 

12 

6 

6 

2020 

15 

7.5 

7.5 

  附件2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讲师团成员名单 

  (221) 

  一、粮食产业(21人) 

  马加清   研究员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王光禄   高级农艺师   聊城市农业科学院 

  王桂娥   研究员       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尹秀波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闫传胜   研究员       菏泽市农业局 

  刘玉升   副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刘存辉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许金芳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李 美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李增嘉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吴 修   研究员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范玉红   副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周学标   研究员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张士永   研究员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张思聪   副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张承毅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郑光辉   农艺师       德州市农业局 

  泉维洁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土壤肥料总站 

  高兴祥   副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柴兰高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鞠正春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二、棉油产业(22人) 

  于谦林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 

  王才斌   研究员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王廷利   高级农艺师   烟台市农技推广站 

  王宗文   研究员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王家宝   高级农艺师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孙 杰   副研究员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曲明静   副研究员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迟玉成   副研究员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迟晓元   副研究员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李汝忠   研究员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李新国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张智猛   研究员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陈 静   副研究员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苗华荣   副研究员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苗兴武   研究员       东营市棉花指导站 

  范仲学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赵洪亮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 

  禹山林   研究员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崔凤高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曾英松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董合忠   研究员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戴良香   研究员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三、蔬菜(食用菌)产业(25人) 

  王克安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王淑芬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王 富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 

  牛贞福   副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艾希珍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刘文宝   副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刘华荣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刘国琴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刘春香   高级农艺师   寿光市农业局 

  刘 敏   副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李 敏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 

  苏志坚   高级农艺师   滨州市食用菌推广中心 

  何伯洪   高级讲师     山东省济宁农业学校 

  宋效宗   副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陈春利   副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郑东峰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郑华美   副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庞茂旺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宫志远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姚 远   高级农艺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高中强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高晓蓉   高级讲师     山东省济宁农业学校 

  秦 旭   副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郭立忠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徐建堂   推广研究员   山东农业知识杂志社 

  四、林果产业(14人) 

  于国合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果茶技术指导站 

  王金英   编审         山东农业知识杂志社 

  王海明   研究员       菏泽市林业保护站 

  刘成连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 

  刘俊展   研究员       滨州市农业科学院 

  李文武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烟台市分校 

  李培环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 

  张 林   研究员       泰安市林业科学院 

  陈修会   推广研究员   临沂市果茶中心 

  周丽霞   副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高文胜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果茶技术指导站 

  高 梅   高级讲师     山东省济宁农业学校 

  唐成胜   高级讲师     山东省济宁农业学校 

  臧海云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果茶技术指导站 

      五、畜牧兽医(43人) 

  刁有江   副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刁有祥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万发春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马泽芳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 

  王中华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王建民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王宝维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 

  王贵升   高级兽医师   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王富强   教授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田夫林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兰邹然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孙 娟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 

  孙国强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 

  成建国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刘思当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刘建胜   教授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朱瑞良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曲绪仙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畜牧总站 

  谷风柱   研究院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李有志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畜牧总站 

  李祥明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饲料质量检验所 

  李俊玲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饲料质量检验所 

  李淑青   副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宋春阳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 

  林 海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张思聪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畜牧总站 

  陈 静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陈 玲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兽药质量检验所 

  陆 峰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杨玉芝   教授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胥保华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周开锋   高级畜牧师   山东省畜牧总站 

  单 虎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胡士林   教授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胡莉萍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候世忠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畜牧总站 

  姜八一   教授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高迎春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兽药质量检验所 

  徐相亭   教授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崔言顺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盛亦兵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董传河   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翟桂玉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畜牧总站 

  六、水产养殖(14人) 

  王文琪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玉新   研究员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 

  王志忠   高级工程师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 

  叶海斌   助理研究员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李天保   研究员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李玉全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成林   研究员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李鲁晶   研究员       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 

  吴海一   副研究员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张金路   高级工程师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 

  陈有光   研究员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 

  赵厚钧   研究员       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 

  秦玉广   副研究员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 

  梁瑞青   研究员       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 

  七、农业机械(14人) 

  丁才新   研究员       菏泽市农机技术推广站 

  马根众   研究员       山东省农机技术推广站 

  王世杰   研究员       山东省农机维修指导站 

  王延耀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乔庆勇   研究员       济南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刘林林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 

  李彦臣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 

  吴佰勇   研究员       济南市农机推广中心 

  陈传强   研究员       山东省农机技术推广站 

  尚书旗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周 围   高级工程师   青岛市农业机械化职工学校 

  姜学森   研究员       东营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管延华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窦乐智   研究员       山东省农机技术推广站 

  八、资源环境(14人) 

  史衍玺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曲召令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总站 

  朱军生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刘敬东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宋姝娥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张昌爱   副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张德满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杨勤民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房 用   研究员       山东省林业科学院森林与湿地所 

  赵庚星   研究员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高兴祥   副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郭洪海   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商明清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董保信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九、农业创业(26人)         

  于慎兴   创业培训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郯城县分校 

  王之君   创业培训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平原县分校 

  王立杰   副教授       济南科苑培训学校 

  王忠坤   创业培训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王彩明   高级讲师     山东省济宁农业学校 

  史 红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滨城区分校 

  许怀秀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潍坊市分校 

  李克合   创业培训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章丘市分校 

  李鲁涛   创业培训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李 健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潍坊市分校 

  吴萍萍   创业培训师   东营技师学院 

  张召水   创业培训师   济南市历城区社区教育学院           

  张京顺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莒南县分校 

  张 敏   创业培训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阳谷县分校 

  张淑秀   创业培训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莱芜市分校 

  陈升兰   创业培训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莒县分校 

  陈洪利   创业培训师   青岛农业大学 

  陈洪常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长清区分校 

  陈 淑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乳山市分校 

  邵文涛   创业培训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莱州市分校 

  罗 玲   高级讲师     山东省济宁农业学校 

  周承波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章丘市分校 

  周俊勇   创业培训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烟台市分校 

  秦宗昌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徐钦军   创业培训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岱岳区分校 

  温 平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招远市分校 

  十、农业经营管理(28人) 

  王乃立   讲师         东营市技师学院 

  王志远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临沂市分校 

  王 勇   副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 

  王移山   副教授       潍坊职业学院 

  王道国   高级讲师     山东省济宁农业学校 

  田承虎   高级讲师     山东省济宁农业学校 

  衣明圣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国智   副教授       济南职业学院 

  刘法舜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营市分校 

  曲珍英   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牟少岩   教授         青岛农业大学 

  李百秀   副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纪新青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肖培军   高级农艺师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平县分校 

  时海燕   副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张克新   高级农经师   山东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张炳亮   副教授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陈盛伟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周元军   教授         临沂大学 

  周玉玺   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周 霞   副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郑 军   副教授       山东农业大学 

  赵洪博   高级农经师   山东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 

  姜家献   推广研究员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郭继宏   高级讲师     山东省济宁农业学校 

  崔太康   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常秀坤   高级讲师     山东省济宁农业学校 

  甄俊兰   副教授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附件3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 

  (200) 

  济南市(14家) 

  济南永丰种业有限公司 

  济南市温泉农业科技示范培训中心 

  山东蓝天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章丘伟丽种苗有限公司 

  山东安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 

  平阴民享蔬菜配送有限公司 

  山东立泰山茶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山东奥克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济南维康庄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济南市历城区九女泉养殖专业合作社 

  山东鼎泰牧业有限公司 

  山东超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章丘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济南市历城区丰农农机专业合作社 

  淄博市(12家) 

  淄博临淄东科蔬菜专业合作社 

  淄博博山宏泉弥猴桃专业合作社 

  沂源县清源果蔬专业合作社 

  淄博周村董永山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 

  淄博德江农场 

  山东省沂源蒙山实业有限公司 

  沂源明发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高青县鹏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淄博福来德农业机械化培训有限公司 

  淄博淄川军龙农机专业合作社 

  淄博淄川德彦樱桃专业合作社 

  山东思远蔬菜专业合作社 

  枣庄市(10家) 

  滕州市正德康城蔬菜专业合作社 

  枣庄市山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枣庄市峄城区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 

  枣庄市薛城区万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枣庄市台儿庄区三分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枣庄市市中区四海鼎盛畜禽养殖合作社 

  枣庄市底阁矿区塌陷地开发有限公司 

  峄城区汇农农机专业合作社 

  枣庄市台儿庄区农业机械化学校 

  滕州市姜屯远征农机专业合作社 

  东营市(9家) 

  东营宋氏菌业有限公司 

  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 

  垦利县众兴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 

  山东绿野生物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 

  东营市华盛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东营新发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垦利县瑞翔家禽养殖有限公司 

  山东华春渔业有限公司 

  利津县广美农机专业合作社 

  烟台市(16家) 

  龙口市兴龙葡萄专业合作社 

  招远市鑫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 

  莱阳恒润食品有限公司 

  蓬莱鑫园工贸有限公司 

  栖霞市通达果业专业合作社 

  海阳市宏富泰果蔬专业合作社 

  烟台市高陵生态果蔬产业有限公司 

  莱州市小草沟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专业合作社 

  招远市和风苹果专业合作社 

  山东仙坛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 

  蓬莱宗哲养殖有限公司 

  莱州市丰阳农机专业合作社 

  蓬莱蔚阳农机专业合作社 

  龙口市一条龙果品专业合作社 

  潍坊市(20家) 

  潍坊市玉泉洼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诸城市青鸟果蔬专业合作社 

  临朐县惠农瓜菜购销专业合作社 

  山东怡兴有机蔬菜有限公司 

  安丘市于家水西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安丘市名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昌乐县西瓜科技示范园开发有限公司 

  潍坊市寒亭区俊清蔬果专业合作社 

  昌邑市天福园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 

  寿光市新世纪种苗有限公司 

  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 

  临朐县佳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山东合力牧业有限公司 

  山东寿光天成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高密市五龙河农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 

  昌邑市海丰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万达渔业有限公司 

  高密市宏基农机专业合作社 

  诸城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济宁市(15家) 

  国营金乡县代庄良种场 

  山东兰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金诺种业有限公司 

  山东大华机械有限公司 

  曲阜市银府生态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微山县东大舜龙果蔬专业合作社 

  鱼台县丰谷米业有限公司 

  山东金秋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宁原种猪场 

  嘉祥县种羊场 

  微山县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 

  济宁市利民渔业专业合作社 

  济宁市兖州区瑞丰农机专业合作社 

  济宁市任城区农业机械化学校 

  泗水县圣天香黄金梨良种基地 

  泰安市(14家) 

  宁阳县润华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 

  泰安市金陡山苗木专业合作社 

  肥城市黄叶鑫蕊干线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 

  泰安市泰山区津口女儿茶种植专业合作社 

  东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新泰市蟠龙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 

  泰安金兰奶牛养殖有限公司 

  泰安温氏畜牧有限公司 

  泰安市立华畜禽有限公司 

  泰安市云至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 

  山东益客食品有限公司 

  泰安市岱岳区温泉水产养殖试验场 

  东平县四通农机专业合作社 

  肥城市盛世泰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威海市(4家) 

  荣成市华峰果品专业合作社 

  文登德丰农业有限公司 

  乳山市人和果蔬专业合作社 

  荣成市鑫源农机专业合作社 

  日照市(8家) 

  日照市岚山区淞晨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 

  日照兴达食品有限公司 

  山东裕利蔬菜股份有限公司 

  日照市东港区乐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日照万顺禽业有限公司 

  山东纪华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莒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日照市宏山农机专业合作社 

  莱芜市(4家) 

  莱芜市嬴泰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莱芜市润百禾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莱芜市莱芜猪原种场有限公司 

  莱芜市莱城区安太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 

  临沂市(17家) 

  临沂市万福龙家庭农场有限公司 

  罗庄区东开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史丹利(荷兰)现代农业示范园 

  沂水县前武家庄村蔬菜专业合作社 

  兰陵县金瑞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 

  沂南县盛大庆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 

  蒙阴县旧寨乡杏山园果品专业合作社 

  费县薛庄冬阳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莒南县道口乡洪凯蔬菜专业合作社 

  郯城县向阳草莓农民专业合作社 

  山东华盛江泉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蒙阴县益达兔业有限公司 

  沂南县现代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 

  山东新天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兰陵农业机械化学校 

  郯城县恒丰农机化农民服务专业合作社 

  临沂市罗庄区嘉盛农场 

  德州市(15家) 

  夏津农家丰植保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德州市陵城区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协会 

  陵城区德强农场 

  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 

  平原县生态农业家庭农场 

  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 

  平原县永康温馨家庭农场 

  武城县绿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平原县宏发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 

  乐陵市东楼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 

  夏津新希望六和农牧有限公司 

  德州和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乐陵市孟氏渔业科技有限公司 

  齐河县安头乡惠群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夏津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聊城市(13家) 

  茌平县鑫岳生态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 

  聊城国环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阳谷丰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冠县金叶蔬菜专业合作社 

  山东泉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莘州种业有限公司 

  茌平县杜郎口镇亿丰家庭农场 

  临清润林牧业有限公司 

  山东众合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丁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聊城市润发农机专业合作社 

  高唐县瑞杰农机专业合作社 

  阳谷风华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 

  滨州市(14家) 

  滨城区三河湖镇韭香文化产业博览园 

  山东省博兴县金种子有限公司 

  山东荣昌育种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鑫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山东省滨州市红太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阳信县畜牧兽医培训中心 

  山东前胡农牧有限公司 

  山东省惠民县顺风清真肉类制品有限公司 

  山东华康食品有限公司 

  山东神力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益源高效生态农牧渔有限公司 

  邹平县孙镇全泉农机专业合作社 

  博兴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博兴县国丰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菏泽市(15家) 

  曹县恒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 

  定陶县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 

  鄄城县首佳毛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 

  菏泽市穆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成武县金桥菜豆种植专业合作社 

  单县耀辉果蔬专业合作社 

  郓城县大鹏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鄄城鸿翔牧业有限公司 

  菏泽华英禽业有限公司 

  曹县正道养殖专业合作社 

  巨野县农业机械化学校 

  鄄城县枣寨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菏泽宏兴原种猪繁育有限公司 

  菏泽旺天下生态园 

  曹县华东芦笋科技服务公司 

  附件4 

  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而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要求,以服务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精准培育为导向,以精细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保障,推进认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加快推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认定工作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统筹协调,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认定的含金量和吸引力。 

  2.坚持农民自愿。认定工作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主要通过政策吸引和宣传引导,调动农民参加认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得强制和限制农民参加认定。 

  3.坚持公开公正。在认定工作过程中,要坚持条件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真正将符合条件标准,个人自愿的农民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 

  4.坚持动态管理。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强指导、服务、扶持和管理,对已不符合条件的要实行退出机制,并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三、认定办法 

  认定管理工作原则上以县(市、区)为主。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意见制定发布认定管理办法,对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等作出规定。县级认定管理办法要按层级报市级和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四、认定标准 

  各地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对从业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以职业素养、教育培训情况、知识技能水平、生产经营规模和生产经营效益等为参考要素,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近期,各地可先开展初级认定,取得经验后再开展中、高级认定。 

  五、承办机构 

  认定的具体工作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承担,没有农广校(中心)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其他单位承担。农广校(中心)等作为承办机构,具体负责受理审核、建档立册、证书发放、信息采集统计、信息库管理及相关服务等认定事务,确保认定工作规范开展。 

  六、认定程序 

  农民自愿提出认定申请,并填写认定信息采集表经审核后,对符合认定条件和标准的农民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对认定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由农业部统一证书式样,原则上由县级以上(含)人民政府或授权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和管理。对于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积极引导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七、考核管理 

  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复核,复核不合格的取消其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做好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档案建立和信息统计工作,将认定和统计信息采集表录入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库,实行电子化管理。承办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信息采集、录入和更新工作,确保信息采集质量。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信息员培训,定期对入库人员情况进行核查、统计和更新,确保信息及时准确。 

  八、跟踪服务 

  各地要做好我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后续支持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服务体系,向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技术指导、业务咨询、政策解读、学习交流、合作发展的平台,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不同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巩固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果,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编辑: 韩雪梅

主办:365bet在线注册 承办:山东省农业信息中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十亩园东街7号 邮编:250013 鲁ICP备100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