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资讯 > 聚焦三农 > 省内新闻

山东:开创国内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
  • 点击量:
  • 字号
  • [
  • ]
  • 分享到:
信息来源: 光明网 时间: 2017-07-18

  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农业是基础,农技推广是手段;百姓安居、脱贫致富,扶贫是途径,扶智才是根本。农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农技推广与扶贫扶智,如何相互衔接、共同发力,事关重大,是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发展,落实扶贫扶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2014年9月,山东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了《“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行动方案》,提出扶贫扶智的“三板斧”与农业科技推广的“六条腿”,吹响了农业科技化的集结号,促进了农业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其效果正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板斧”吹响农业科技化的集结号

  山东农科院有哪“三板斧”?简单说就是开展科技服务(扶贫)月、开展科技开放周以及开通12396信息服务热线。山东省农科院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主线,结合关键农时和全年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集中力量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示范和转化应用,开展这三项重点活动,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在春耕春种的关键时节里,山东农科院联合山东省科技厅、365bet在线注册共同举办“科技服务(扶贫)月”活动,围绕优化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农业提质增效、绿色生产方式、补齐农业短板、农业新产业新业态5个方向有计划的组织科技推广服务,这让不少农民从中获益,或实现了粮食产量翻番,或走上了农业产业化的新道路。“铲了粮食种草?你疯了吗?”两年前汶上县老孟农场主人孟建听到这个建议时,头摇得像拨浪鼓。如今,他的态度则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还是种草好!种一年可以收6年,每年收五、六茬,每亩地纯收入达到1200多元,这要比种粮食作物强多了。”这样的态度变化源于一场变革——推动“粮改饲”实验,山东省农科院从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晾晒、打捆、贮藏等全程各环节给予孟建等农场主技术指导,其生产的牧草达到国产苜蓿一级草产品质量标准,实现了高产与高效的双丰收。

  “科技开放周”活动由山东农科院和山东省科协于每年9月中下旬秋收时节联合举办,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集中对现代农业知识和科技创新成果等进行普及、展示。“科技开放周”举办了三届,累积开放各类平台基地224处,开展观摩培训活动49场次;集中展示、普及、推广各类农业技术成果200余项;接待参观学习的大中小学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人员、农技人员、职业农民及社会各界人士累计超过4万人次。

  12396热线开播九年来,这条热线共开展为农服务节目2000多期,有3000多位省内外农业专家、农技能手、致富带头人等参加了直播,从直播节目到科技热线,从每周一期到每天一期,12396热线已真正成为广大农民朋友“随叫随到的专家”,真正意义上的连心线、致富桥。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杜方岭说:“不可否认,山东院拥有院士、研究员、博士等农科资源,但面对着全山东五千万农民,还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让有限的专家资源服务更多的农民?12396热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山东农科院主动敞开大门,使得看上去高高在上的农业高科技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心里,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颗种子,使得双方相互吸引,相互靠近。他们的“三板斧”成为提高农业科技生产水平的有效办法,也为全国的扶贫扶智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服务思路。

  “六条腿”加速农科成果产业转化

  农业农村的发展已进入新历史阶段,但粗放的农业科技“漫灌”服务已跟不上时代要求,山东农科院“精准”发力,开创性构建了博士科研工作站、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农科讲堂、农业新主体双创科技联盟、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点六类公益性服务平台,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科研离不开实验,但长期以来大量的“实验室博士”让科研成果的出发点少了地气,导致成果转化难。农业科技人员最大的实验室在田间地头,只有在田间与农民兄弟打成一片,他们才能把问题收集上来,反馈到研发中去,反哺研发,从而使热乎乎的成果一经面世便可以迅速种到需要它们的黄土地中,山东农科院的博士科研工作站对症下药,解决了“人才不接地气,成果悬在空中”的问题。2014年4月份,山东省农科院在东营市成立了第一个博士科研工作站—山东省农科院黄河三角洲众兴小麦博士工作站,三年来该院作物所王法宏博士的科研团队指导当地农业企业建立了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基地推广 “两深一浅”小麦种植综合配套适用技术,实现稳产高产,其小麦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申请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博士科研工作站的模式是一种启发,启发山东农科院的专家们走出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线,与企业共建科研中心、打造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开设农科讲堂、探索农业新主体双创模式、做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科研是我们院的主业,这一点毋容置疑”,山东院科研处处长张正说,“但山东院还有一个副业——科技服务。”张正认为,这个副业不但不影响主业,相反它对主业是一个促进、引导、提升。

  几年的时间里,从农科院测序中心将生物中心“分子鉴定团队”的科研直接应用于东阿国胶堂阿胶药业有限公司,并建立国内首家“胶类中药源性DNA分子鉴定实验室”;到与大地乳业合作建立“山东省农科院牧草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再到在全省各个县级市设立“农科讲堂”,讲解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还有发起成立山东省首个家庭农场科技联盟,搭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设立服务站点。山东农科院的专家学者在农业生产的一线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将科研带到企业、把成果应用到生产、让知识惠及普通百姓,真正做到了“接地气”,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保障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施精准扶贫、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两件不可分割、相互联动的工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工作。山东农科院的“三板斧”和“六条腿”智慧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开创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新模式! (光明网)

编辑: 高波 作者: 李志臣;李钰;张斌

主办:365bet在线注册 承办:山东省农业信息中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十亩园东街7号 邮编:250013 鲁ICP备100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