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业务 > 产业化

探路现代农业产业园
  • 点击量:
  • 字号
  • [
  • ]
  • 分享到:
信息来源: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时间: 2017-01-16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指导精神,了解各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研究推动下一步工作,日前,农业部派出经管司站、政法司、种植业司、农机化司、畜牧业司、计划司、财务司、渔业局等8个调研组,分赴河北、江苏、浙江等省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专题调研活动。以期通过梳理总结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明晰下一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河北省立足规划培育特色产业

  河北省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科学制定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调结构有利时机,以园区为平台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五大产业,太行山、燕山地区加速培育发展林果、蔬菜、花卉、蘑菇、中药材、小杂粮、光伏农业等特色产业,沿海地区加速发展规模化、设施化、特色化水产养殖,城市毗邻地区加速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平原蔬菜优势产区着力推动蔬菜高端温室大棚建设,农产品加工大县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加快基地建设,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同时,各地园区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功能、灵活多样的建设原则,形成了七类建设模式。一是特产聚合型,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加大提档升级改造力度,推动做大做强、做精做深,打造区域品牌。二是科技引领型,运用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改造升级传统产品,研发名特优新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三是沟域开发型,统筹推进生态治理、特色种养业、休闲旅游业发展,推动生态和效益双赢。四是加工带动型,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密切与农户利益联结,依托龙头企业调结构、建基地,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五是两区共建型,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两种资源,协同推进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园区共建,统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六是农垦改制型,依托集体农场资源,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新型主体。七是观光展示型,“农业+旅游业”变农区为景区,拉长价值链条。为加强园区产业规划,邢台市财政安排150万元,聘请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围绕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编制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自2015年每年投入财政专项市级500万元、县级不低于1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和学习培训等。调研组所到县域都围绕主导产业制定了园区产业规划,比如,隆尧县东方现代农业园区“一城两区一带一环”规划(东方食品城、优质小麦种植区和标准化蔬菜产业区、畜禽养殖产业带、休闲生态环)、临城县凤凰岭现代农业园区“一轴一线三带四区多点”架构(临万线园区生态中轴、京港澳高速连接线,午河休闲体验带、小淮河水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观光带、四大核心生产种植区、多个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威县现代农业园区“一心双轴三板块”布局(管理培训中心、园区主干道井字路网双轴、现代农业板块、农产品加工物流板块、农业科技展示板块)。(农业部经管司站调研组)

  江苏省开展多层次的大融合

  江苏省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具有鲜明特点。多层次主要表现为:园区体系的多级化。苏政发2010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各县市区都要建一、两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同步建设一批专业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按照这个要求,各地都启动了园区建设活动,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省级园区县市全覆盖,市级园区乡镇全覆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江苏省早就确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思路,基本完成从“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向“政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各类主体共同开发、多元经营”的转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农业技术装备制造和服务企业,还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成为园区的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和成果共享主体。管理模式的多样化。按照开发与管理分离、企业与政府分离的“两分离”原则,建立了开发建设主体与行政管理主体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分别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园区发展有限公司,管委会负责园区发展的规划、政策和日常管理事务,公司负责园区投资和开发建设

  大融合主要是:园区的融合,一个园区往往包括多个特色园。积极探索“园中园”“园外园”等新模式,把园区打造成了“多园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综合体。“小园”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大园”。比如,我们考察的无锡市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就是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无锡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中国农科院太湖水稻示范园、无锡锡山生物农业产业园和无锡锡山精品蔬菜产业园“五园一体”的综合园区。产业的融合,园区之中涉农行业和服务应有尽有。以加工业带动农业“接二连三”,以旅游业带动农业“跨二连三”,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带动农业“加二连三”,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拓展了农产品价值链,创新了多方利益联结,培植了农村新型业态。比如,南京江宁、扬州广陵的园区分别利用贴近大都市的优势,推动科技、健康、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打造创意农业、观光农业、康养农业,推动实现了农业“接二连三”和“跨二连三”。比如,泰州农业开发区,充分挖掘和利用农垦文化、良好生态的潜在价值,不仅构建了种子种苗供应服务、农机装备制造服务、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服务“三服务”融合的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价值链,而且构建了现代农业园区、美丽生态景区、幸福生活社区“三区”融合的农村发展建设新格局。服务的融合,已经把园区打造成了综合服务的大平台。江苏省明确提出,要在园区内整合各种农业服务力量,打造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入园主体、周边农户提供种苗繁育、农情信息、技术指导、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农产品检测等农业全程服务。同时,各市县也努力打破部门、行业分割,强化园区与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其他社会组织的协作配合,集聚涉农资金、科技等资源,共同夯实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农业部政法司调研组)

  浙江省“两区”建设是主抓手

  及时决策部署,做好顶层设计。早在2010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做出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的决策部署,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全省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支持政策、推进措施。同时,以县为主体,县级政府根据《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做好园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按规定程序审批、报备后实施,一次规划、逐年实施、滚动发展、按时完成。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统筹推进。省政府连续7年召开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全省“两区”建设现场推进会,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与会,进行现场讲评、提出工作要求;全省11各地市每年组织召开“两区”建设现场会,以现场示范引领、深化农业“两区”建设。省政府专门成立“两区”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农口、发展计划、国土资源、水利、科技、环保、交通、金融、电力等部门和科研院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推进“两区”建设。

  制定建设标准,开展考核验收。浙江先后制定下发了《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农田水利建设标准》《浙江省现代农业园区考核验收办法》,细化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每年进行定期考核验收。通过考核验收的现代农业园区及时予以公布,并给予以奖代补支持,每个现代农业综合区奖励300万元,主导产业示范区奖励40-60万元,特色农业精品园奖励15-25万元。同时,连续5年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综合考核体系中予以考核,以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

  打造“三农”工作主平台,集聚农业发展多要素。自开展农业“两区”建设工作以来,浙江省便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主抓手,农民增收的主载体,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来打造,农业“两区”已成为“三农”工作的主平台、落实党中央“三农”工作政策的主平台、集聚农业发展要素的主平台。“两区”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民收入增长加快、现代农业如火如荼推进;历年中央1号文件的重点工作内容在园区得到更好的落实;各级政府统筹整合70%以上农口项目资金共计220亿、吸引社会资本318亿用在“两区”建设上。一以贯之推进,坚持不断创新。七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坚持这条主线持续推进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农业农村政策和工作重点,更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赋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的内容,使现代农业园区不断完善、不断升级、不断创新。(农业部种植业司调研组)

  广东省3年投入专项资金13亿元

  通过对广东省珠海市台湾农民创业园、台山市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和省级农业公园、开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新会区陈皮村走访调研,并结合实地调研先后召开5次座谈会,深入听取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和各类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以及有关企业的意见。该省高度重视行动农业产业园建设,将其定位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增长极,列入重点项目予以推进,出台标准予以规范,加大投入予以支持,强化科技予以支撑,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列入重点项目。广东省人民政府连续两年将现代农业园区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予以强有力地推进。一是跟踪督办,每季度汇报建设进度,强调并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二是协调解决项目用地难题。台山市农产品加工园正是抓住省政府推进园区建设决策的机遇,争取到2000亩建设用地指标。河源灯塔盆地、惠城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也都利用列入重大项目的机会,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解决了核心区建设用地指标。其中,惠城现代农业示范区落实了700亩用地指标后,引进实施了十大项目,总投资达20亿元以上。

  出台标准规范。广东省农业厅印发了《广东农业公园评定标准及申报创建评价体系(试行)》,从建设条件、建设能力、建设效益、园区特色等方面,列出了64项量化指标,规范了广东省农业公园的评定标准及申报创建评价办法,使得农业公园建设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促进了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加大投入力度。从2013年开始,广东省统筹整合省级财政资金,实施现代农业“十大工程、五大体系”,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粤台农业合作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综合体和农业公园建设。3年多来,省级财政投入农业园区建设的专项资金累计达到13亿元。

  加强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园所在市县政府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科研团队和人才。河源市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分院,各个示范区均成立了农业工作站、创新中心,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了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农业部财务司调研组)

  江西省坚持市场化运作

  市场主体经营。江西省园区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大力开展园区和项目包装推介工作,积极引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入园经营,吸引社会资本入园进区,充分激发了园区活力。2015-2016年上半年,财政投入44.34亿元,招商引资35.18亿元,经营主体投入113.98亿元,金融机构投入24.17亿元。

  促进产业融合。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突出主导产业。指导各地依托资源禀赋,优先发展特色作物种植、草地畜牧业、果业、水产、蔬菜、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一批标准化、集约化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二是做强农产品加工。大力开展产业关联企业招商,发展主导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完善销售、配送等配套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向产前、产后延伸,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品牌,全省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500多家。三是积极培育新业态。各地因地制宜,把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观光、旅游、休闲有机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推进“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以农促旅、农旅融合。

  创新投融资机制。一是整合财政资金扶持。从2015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整合5000万元重点打造凤凰沟、永修县、乐平市、丰城市、青原区5个省级重点园区,每年整合1亿元茶叶品牌建设资金、1亿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1亿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资金,优先支持园区建设。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入园农业龙头企业纳入省财政厅、工信委“财园信贷通”支持范围,享受工业园区政策,拓宽园区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启动实施“财政惠农信贷通”融资试点,建立省市县三级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已累计批复信贷计划221.6亿元,受益主体6.05万户。此外,还与中国邮政储蓄江西省分行、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平台。三是创新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入园区,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农民加快增收致富步伐。比如,峡江园区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整合退耕还林、公路、农业等近3000万元资金,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的资本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民按持股比例分享收益。 (农业部农机化司调研组)

  四川省以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四川省眉山市和成都市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方面,抓产业链条、抓融合发展,产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抓技术研发、抓改革创新,产业发展瓶颈得以突破。

  眉山市以“小泡菜、大产业”为核心,协同推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发展,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推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一二三产高度融合。一产方面,依托眉山泡菜产业园打造万亩绿色泡菜原料基地,优化完善种植经营模式,采取“稻菜轮作”高效种植模式,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等形式,开展绿色蔬菜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年产优质蔬菜7.5万吨以上,泡菜原料6.5万吨以上。眉山市建成原料基地42万亩,带动21万户基地农户增收8.6亿元。二产方面,本着“产业集中、企业入园、集群发展”的思路,建成全国首个“中国泡菜城”,聚集吉香居、川南、惠通等泡菜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30余家。2015年泡菜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36亿元,今年预计超过150亿元,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三产方面,加强品牌建设,以“东坡泡菜”整体形象参与全国市场竞争,连续举办八届全国泡菜展会,成为中国泡菜展销会永久会址和独有会节品牌。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眉山市成立的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与泡菜龙头企业的合作,协同开展泡菜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泡菜食品行业工艺装备水平,优化泡菜食品产业结构。特别是对泡菜乳酸菌研究,系统总结了泡菜的营养价值,进一步促进了泡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乡镇为主体成立“土地流转服务公司”,由专门机构、专业人员从事预流转、流转、招商、过渡经营等工作,解决了自发、零散、无序的流转问题,保证了农民利益和农地用途符合规划。目前,园区农地流转率达到76%,近4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三是开发金融产品。岷江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设立农村产权评估机构,对需要融资的新型经营主体的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和农作物、钢架大棚等农业设施的投入,以及农机具进行评估,把农村产权变成有价值的资产。目前,园区已经成熟开展“惠农产权贷”、“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贷款”和“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3个金融产品,2014年新型经营主体获贷1.03亿元,2015年已经获贷5700万元。 (农业部渔业局调研组)

  陕西省政策激发园区建设活力

  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起步早、认识深、工作实、成效大。组建专门机构,切实加强园区建设组织领导。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效是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2010年,陕西省成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主管副省长任组长,成员单位有农业厅、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等16个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厅,分管副厅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省园区建设日常管理工作。2012年,经省编办批准,成立了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管理指导中心,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8名。各市和部分区县也在本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设立了相应管理服务机构,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

  出台扶持政策,规范和促进园区科学发展。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建设的通知》两个指导性文件,带动市、县出台了28项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园区建设工作。省农业厅、物价局等部门印发了园区项目管理办法、园区用电价格等6个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园区建设相关工作。2015年7月30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全国首部规范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它的出台,对于从法律层面规范园区的建设经营、权益保护、服务保证和风险防范等活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强化服务保障,激发园区建设经营活力。园区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有义务加强供水、供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力度,截至2015年底,省市县三级财政累计安排园区建设资金46.9亿元,带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403亿元,初步形成了园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其中,省级认定的336个园区按照“先建后补”原则由省级财政对每个园区补助500万元,市、县财政再配套补助50万元至150万元不等。2015年,省级财政又对100个园区实施提质增效补助,每个园区再支持资金150万元。(农业部畜牧业司调研组)

  贵州省结合特色走三产融合路径

  着眼于资源优势,确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园区发展方向。贵州省委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全省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并将其作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扶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一是突出主导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和规划编制导则明确要求每个园区都要明确一个优势主导产业,最多不能超过3个,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加强品牌创建。在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基础上,全省围绕“生态贵州·绿色产品”的公共品牌,以“三品一标”认证产品为重点,加大园区优质农产品评选和知名品牌创建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品牌、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

  着眼于方式转型,确定三产融合为园区发展路径。贵州始终把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实现园区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加工业发展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依托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业园区、主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培育了一批与原料收购加工半径相适应、企业集群发展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集聚中心,积极引导和推进农产品向加工、特色食品开发和生物产业方向发展。重点布局了湄潭茶叶、水城猕猴桃、麻江蓝莓等一批加工中心。省级园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二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园区拓展旅游、教育、文化、体育、健康养生功能,发展会展经济、电子商务、总部农业、文创产业等新兴业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湄潭茶叶、凯里云谷、盘县娘娘山园区为样板,依托茶叶、精品水果、蔬菜等产业基地,围绕大中城镇、重要高速通道、重点旅游景区,布局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休闲功能配套、旅游要素差异配置的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三是实施农村产业融合。贵州坚持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今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的主攻方向。以园区为平台、以产业为纽带,引导和支持农业园区实施多业态、多功能、多模式融合。以湄潭县等国家和省级农村产业融合试点为抓手,打造10个总产值40亿元以上的全产业链农业园区,总结推广“园区+N”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农业部计划司调研组)

编辑: 李晓博

主办:365bet在线注册 承办:山东省农业信息中心

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十亩园东街7号 邮编:250013 鲁ICP备10006011